从昆明出发,一路向西到达祥云。老天很眷顾我们,一改平时小雨朦胧的天气,让我们感受到了彩云之南的晴朗天气。早上九点我们从茭菱校区出发,下午一点到达祥云县“红色传承”教学基地,老师和同学在暑假三下乡活动中第一站。
到达祥云县“红色传承教学基地”
“红色传承”
王德三的故居就在这里。这里是王复生,王德三和王馨廷三兄弟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他们从凝聚记忆的小家出发,投身到承载理想的大家。
王德三烈士故居
王德三烈士曾经以我校教师身份作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他是我们学校师生学习的精神楷模。我们学校将四号教学楼改为德三楼,就是为了纪念王德三烈士。我们将党委宣传部部长冯志宏老师的著作《百年校史》赠送给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百年校史》中有一部分详细的介绍了王德三烈士,我们和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和学习。
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一步一步了解王德三烈士的革命事迹,探寻了王德三烈士故居。这里的一切让我们震撼,让我们难以遗忘,他们曾经为了我们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在历史上谱写了不朽的壮丽诗篇。他们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他们崇高的精神意志永远不会消失。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他从事研究王家历史十四年,没有谁比他更了解王德三,他就是王式雄老师。
了解王德三烈士的革命事迹
王德三烈士曾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写下了充分表达一名坚贞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情怀和一个好儿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忠孝爱不能几全的感人至深至诚的狱中遗书。
“碧血千秋,英烈万古。”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王德三烈士,我们永远敬仰他,怀念他。
第二站我们来到云县,与云县团委一起看望留守儿童。我们刚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他们很羞涩。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有序的进入教室。他们是一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这次给他们带去温暖,带去爱。弥补他们心中的缺憾。我们的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做起了游戏,看着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笑容,我们感到十分开心。
看着小朋友们手中的画纸,上面写满了他们的梦想,最记得的是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这样写道:“我想做一名医生,治好爷爷和爸爸的病,然后给世界上所有生病的人治病。”
我们让这29名同学将自己的小心愿写在纸上,我们收集好这些小小的心愿,将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里进行认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他们。我们将用自己的能力来传递爱,传递正能量。
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跑过来跟我们说:“大哥哥,大姐姐,你们能再给我写一封信吗?能给我们寄几张你们学校的照片吗?让我们知道一直有人在关心我们。”一瞬间,我们好像被这句话击中心脏,这一路的艰辛和劳累一下子就没了。
我们了解到这29名同学都是留守儿童,有一半的同学还是单亲子女。他们渴望关心,我们可以将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写在信中,用行动做出来。老师同学也有想对他们说的话,想表达的关心也能写在信中,由校团委组织一起寄给他们就读的学校。用心来帮助他们,用爱来关怀他们。
最后的目的地
2017年7月14日早晨我们从临沧出发到耿马龚家寨,已经是最后一站了,但是最后的120公里比好几天前的路程走的都要艰难。朦胧的大雾,蜿蜒的山路,一直下不停的小雨,这段路程使我们胆颤心惊。离龚家寨最后的五公里我们遇到了大型塌方不少于三次,小型塌方都快使我们麻木了。塌方处有大型挖掘机待命,随时都在清理滑落的水土沙石。
天空上云雾缭绕好像仙境,路面泥石沙土。山壁的泥土随时都有可能滑下来,就像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思考良久,我们最终以缓慢的速度继续前行。
我们到达龚家寨,看到我们最终目的地,发现这里的孩子是那么瘦小,但是他们眼里有光,有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们是坚韧的,努力的,自强不息的。就像是瘦弱的雏鸟,就算无法展翅翱翔,但他们依旧展望天空。
这所小学有学前班,一年级到三年级四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个班只有二十人左右。但是只有五个老师,其中两个还是代课老师。教育资源的匮乏没能让他们失去信心,多得是走出大山的理想。
一进学校我们看见这群三年级的同学,我们一行人都差点忍不住流泪了。比起同龄人来说,他们的条件更加艰苦。看见我们的时候,他们眼里明显多了几分局促,但是我们好像看见深山里小鹿的眼睛,那么纯净。我们与他们交流,玩乐,分发书包文具。看到他们会心的笑容,这次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把知识带进乡村,用知识来扶贫,用知识来致富。将知识送进农村,用知识来扶贫。我们将大量关于养殖种植技术知识的书捐给龚家寨村公所,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在明年再次回来龚家寨的时候,能看到明显的改变。能够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到这里的目的。用爱来扶贫,情满龚家寨。(院团委供稿)